中国古代士人对女人的小脚情有独钟。相传秦始皇选美女时,女子小足被列为美女标准之一。小脚、即纤纤秀足,包括了天然的脚小与缠成的小脚,到了唐代成为女性审美的首席地位。南唐后主李煜有位叫窅娘的爱妾。她因善长歌舞而得到李后主的宠幸。李煜用金箔制莲花台,命窅娘在台上展姿起舞。窅娘用白帛缠足后,小鞋更加纤细屈突。立在莲花台上呈俯仰摇曳之态,似莲花凌云之状。三寸 “金莲”由此得名。从此中国进入女性缠足美时代。
金莲文化是一部东方女性追求自美、自我、自信、自创的文化。缠足女子对缠足视为身体最神秘部位决不轻以示人,金莲鞋深遮密护秘藏不露,金莲鞋若被不识男子拿到,犹如被强奸。美国最畅销作家欧文.华莱士写道:假如裸体的瑞典女性偶然相遇,她们首先用手遮掩私处。阿拉伯女性会首先遮脸,而中国女性则会掩足,萨摩亚(太平洋)女性会遮掩肚脐。
三寸金莲是女性自我美体、自我提升的最佳甚至是唯一的途径。一双“小脚”能为女孩和她的家庭赢得通往更光明未来的门票,缠足女乃被解读成自觉“改变命运”或提高社会声望的象征。
三寸金莲造就女子审美体系。在中国流行时尚了一千多年的女性缠足鞋“三寸金莲”,是人类史中最独特的鞋饰文化,此种“削足适履”的习俗也是世界鞋史中的一大奇观 。它反映了在一个历史时期中重塑人体美的创举,直至今天人类还在继续。 三寸金莲是世界上时间最长(历经1000多年),规模最大(跨越六个历史朝代),人数最多(历史上超过20亿妇女,截止2000年全国尚有100万缠足妇女)的人类肢体装饰的造美运动。金莲鞋的美学功能和制作技艺已经成为一千年来,我国女性在男性社会中的社会地位、人品样貌、勤劳贤惠和俊美俏丽的唯一试金石。 三寸金莲虽然是一种鞋,却在人类历史中创建了一套完美的审美体系和道德标准。三寸金莲的历史现象虽然消失了,过时了,但是三寸金莲在女子鞋饰美学的基本原则;瘦、、高、尖、小等还在今天延续。
到了20世纪,随着历史的推进。一千年的时间把中国女人的审美从人体的最底部位的脚,向上延伸到胴体。在封建社会 “存天理,灭人欲”宽衣大裳中隐藏了几千年的女性形体,今天成为民国时期女子自我欣赏的审美对象。在抛弃缠足文化的同时,解放自身形体的新文化运动悄然到来。“天足运动”、“天胸运动”使最能表达女子形体美的旗袍应运而生。民族审美意识由“足”变迁到“胴体”。当审美概念从“小脚美”变迁到“形体美”时,随之而变使得服饰物化由“金莲”变迁到“旗袍”。
在人类历史上体验审美,追求审美的行为莫过于“走秀”。在中国服饰审美的历史舞台上,只有两种“秀”:一是金莲,二是旗袍。三寸金莲首创了中国女装秀—全国各地在每年定时举办金莲鞋技艺品评的秀场。
山西大同:始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运城:每年在元宵节时举办;
河北蔚县:农历六月初六举办;宣化:农历五月十三举办;武安: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举办;邯郸:每年逢五月五端午日举办;甘肃兰州: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举办;陇东:每年农历二月二举办;内蒙丰镇: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举办;河南汝州:每年元旦至初五举办;宁波:每年上元节前一天举办;广西横州:每年二月十八日举办;云南通海:每年三月举办;
第三种起因:中国女性追求男女平等思想
20世纪20年代的女性特别是女学生,如饥似渴地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男女平等的时尚观念迅速占领女性社会,同时变成为服饰改革的动力。尤其是女学生一旦摆脱了传统意识,就展现出她们在服装上的强烈平等欲求和改革热情。他们期望和男性一样穿上长袍,获得平等的权利。
旗袍,作为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服饰形制,反映了当时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女性主义和女权运动在全国此起彼伏。进步文人的推动和大批女学的建立以及杂志、报刊的鼓吹,对中国女性伦理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使那些力求独立平等的女性,觉得自己上下分穿袄裙不如男子一袭长衫。于是跟长衫最为形似的旗袍成为时装。
张爱玲在《更衣记》里写道:“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长袍……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旗袍女神张爱玲认为,当时女子为了男女平等而要求穿的长衫,仅仅只是旗袍的雏形。这个时期初创阶段的旗袍与现在我们所认识的曼妙多姿、尤能勾勒女性曲线特征的旗袍相距甚远,而是宽肥、平直。如张爱玲在《更衣记》中称,当时旗袍“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袖式为“倒大袖”。领子较高,滚边不如从前那么宽阔。张爱玲自画了一张穿这种如男子长衫的旗袍。一般称长衫旗袍。现在广东,香港地区仍把旗袍称长衫。
二、旗袍之美
旗袍既是一件衣服,又不是衣服。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东方美学概念,是地道的中国符号。上帝给全世界每人一本圣经,只给中国女性一件旗袍
(一)、旗袍的美学概念
1、 服装界说旗袍美:是中国女人的第二层皮肤。
2、史学界说旗袍美:是一段难忘的时光。
3、艺术界说旗袍美:是一曲立体乐章。
(二)、旗袍的穿着美
旗袍美的穿着原则是四可一不可 。
四个可以是:
1、无论什么体型(高、低、瘦、胖)、
2、无论什么面料(丝、棉、麻、毛)、
3、无论什么季节(冬、夏、春、秋)、
4、无论什么颜色(冷、暖系列)都适合旗袍的穿着。
一个不可以是举止不雅。
从儒雅角度看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必须时刻体现穿着者的修养内涵及文化气质。举止不雅就是对美的糟塌。
从结构角度看,旗袍在一定程度上会约束穿着者的行动幅度。并能自动修正人的姿态,习惯弓背的女性会自然挺直。小腹凸出的女性则会很自觉地去收腹。举止不雅会影响服装和身体的贴合度与和谐性。
(三)、地域派别之美
1、京派旗袍之美
京派和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分别象征着内陆文化和海洋文化。 京派旗袍是旗袍的发源地,京派旗袍美在传统的正宗上。具有本位本土的拙朴,显得矜持凝练。通常平直宽肥。面料以传统的绸缎为主,偏厚重。京派旗袍犹如大家闺秀。
2、海派旗袍之美
海派旗袍是旗袍的发展地,海派旗袍美在对传统的标新。具有海派风格的清新,显得灵活多样。善于吸收西方的时髦元素。采用洋装混搭旗袍,不断翻新。一反传统破胸省腰和装袖,流行“透、露、痩”,海派旗袍犹如如摩登女郎。
3、桂派旗袍之美
八桂地区人才济济,山清水秀,在人文和地理环境上敢于和北京与上海相媲美。
(1)、有识之士的推动
在1920年代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女权呼声的高涨,和有识之士的追求,迎来了八桂的旗袍时代。
邓颖超 1904年2月4日出生于南宁(其父亲邓庭忠官任南宁镇台)。在学生时代上进革新,在1922年旗袍处于萌芽时期时,便带头穿上旗袍,后来也一直是旗袍的热爱者。
封凤子 1912年出生于广西容县(笔名凤子)。1949年7月16日周恩来为她题词“为建设人民艺术而努力”。 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称赞她说:“美丽的凤子具有善良、谦虚、热诚、勤奋的一切美德”。
马佩璋 1903年出生于桂林,国民党高级桂系将领白崇禧的夫人。出身于书香门第,肄业于桂林女子师范。父亲自幼饱读诗书,是清末贡生,曾任湖南永明县知事,民国初回广西任兴安县县长、广西银行常务董事等职,是桂林颇具名望的绅士。
(2)、八桂民间的旗袍情
桂派旗袍同样紧随旗袍发源地北京,有着与京派旗袍相同的端庄、清丽的风格,具有正统意识和大家风范。从1896年的普通女佣穿着也可以看出旗袍前身的“京褂”特质。 30年代的八桂旗袍既有本地的朴实,又具有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传统。 40年代八桂旗袍充满着中国城市女性特有的时尚性情与气质。八桂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了中华服饰文化的文明,显露出 “大家闺秀”的中华女性良好修养与个人美德。
(3)、八桂旗袍的演绎
八桂虽地处西南边陲地区,但是当地民众爱国情怀深远。民国时期在新桂系统治时期是全国模范省。抗日战争时期,八桂是全国唯一没有伪政权的地区。
(4)、八桂旗袍的贡献
①、八桂旗袍的延伸 八桂与“同饮一江水”的越南国境线全长达800多公里。在“一衣带水”的亲切交往中,八桂子女将中国旗袍(女衣长衫)带到了越南。通过不断的交融,30年代在越南的八桂旗袍结合本国衣俗和法国衣范,演绎成越南国服“奥黛”。越南语中奥黛=长衫=旗袍。从传承的角度来看,越南奥黛可以说是八桂旗袍的国外延伸部分。八桂旗袍的演绎发展充分体现了八桂民众“爱国爱旗袍,爱国传旗袍,爱国穿旗袍”的旗袍情结。
②、八桂男装的延伸
八桂旗袍向越南延伸的同时带动了八桂男装的国外延伸。
三、旗袍婚服美
旗袍从30年代进入了婚庆殿堂,婚礼一改过去凤冠霞披的旧貌。旗袍婚服的简洁与喜庆成为婚事新办的典范。甚至进入集体婚礼。
30年代 由凤冠霞披演变为白纱旗袍 。
附录:1949年后旗袍的沉浮
(一)、新中国成立后 两岸的旗袍
海峡两岸的旗袍传播出现差距,国内显得矜持和收敛,只在特殊情况下穿着。
台湾地区的旗袍热仍然不减,他们认为旗袍不仅作为文明与时髦的象征,更是身为女人不可或缺的一件衣裳。
(二)文革时冷落的旗袍
文化大革命中旗袍属于“四旧”。凡是抄家时见到旗袍,立刻用剪刀剪碎,拥有者还要被剪成“阴阳头”。批斗王光美时,强迫她穿上剪破的旗袍,以示革命。同时江青自创“江青袍”妄图代替旗袍,欲推成中国女性“国服”。
(三)改革初期异样的旗袍
改革开放初期,旗袍首先在服务行业中“脱颖而出”。由于不注重旗袍文化,旗袍在服务业中被当做“接待”的“迎宾”服。化纤面料和粗制滥做以及接待员的不雅举止,使旗袍失去品位,没了美感,以致很多人不敢穿旗袍,唯恐因此丢了身份。
当时我们鄙视一个小贩身着旗袍脚趿拖鞋的模样,同样也不能接受一个身着旗袍的酒店服务生不停地挖鼻孔和吐痰。异样的旗袍给服装工作者敲响了警钟。
(四)90年代品位的旗袍
进入90年代,中国很多城市的时尚文化基本上可以与国际接轨,当中华传统和全球文化交集时,国人追寻和传承本民族服饰文化的意识日渐增长。特别是中华元素获得国际服装大师的青睐与肯定并纳入时尚的设计中,促使代表中国符号的旗袍登入高雅之堂。最具代表性的是旗袍界两件事;
1、为提高旗袍的品位,创立旗袍的品牌,培养旗袍的工匠,我们从台湾请来了旗袍大师杨成贵。杨成贵先生,1931年出生在浙江温州,其父为当地出名的旗袍裁缝。他从小耳濡目染幼承家传,历三十余年从事旗袍设计、制作及技能研究,在日本获得艺术学博士学位。1974年在台湾建立中国旗袍研究会(现更名为中国国服研究会)。他希望有一天,两岸的中国人一起穿上旗袍共过一个国服日。
2、国家文化部于1993年五月正式下文,同意举办国家级的旗袍大赛。该活动得到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国务院、外交部、中央电视台等有关领导的支持。这是自1929年民国政府把旗袍纳入国礼服后,经历了64年的磨砺,终于迎来了旗袍的第二个春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