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学富五车”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才高八斗的,那么在古代为什么要用“车”当做学时的计量单位呢?今天抖音推荐的“讲历史的王老师”就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古代“学富五车”的真实含义。
讲历史的王老师
古人常用成语“学富五车”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 那古代的五车书到底有多少呢?今天咱们来算算。
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代,那个时候的书是这样的,是竹简,一片竹简最多能写三十余字。东方朔当年一次上书就用了3000片竹简,近十万字,有学者考证过,3000片竹简大约有十二公斤多,平均一公斤竹简能写8000字。那五车竹简有多少斤呢?古代马车一般载重量能达到200公斤, 五车就是1000公斤,按每公斤8000字算,总共有800万字。这是什么概念呢? 今天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四大名著加起来有355万字,读 两套四大名著就差不多了,这在今天也就是中学生的水平。
如果穿越回去,我们能否和古人说自己是“学富十车”呢?不能!因为古人读的是文言文,其文字信息量远远多于四大名著的白话文;另外,古人读的是学术著作,四大名著是通俗小说;还有一点更为崩溃,学富五车的本意说的不是“读”了五车书,而是“写”了五车书。穿越回去,我们顶多是“学富五筐”。
来源:小吴来了
编辑:王恒志
主编:杨玲
监制:董宏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