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齐国、鲁国同时期封国于西周初年;多位国君在周廷担任要职,曾出过周朝的王后,军队强大时曾远征夷国;因国君进谗致周王烹杀哀公,自此与齐结仇终被灭国——纪国,古书和金文中也称己国,国祚从西周延续到春秋时代,从封到亡,存世300多年,灭国后改称“剧”。
在寿光市县城以南14公里处纪台镇纪台村的纪国故城遗址是纪国故都所在地;上世纪80年代寿光益都侯城遗址一批青铜器的出土,明确了纪国地望归属的争论;历史上金壶丹书、呆若木鸡、纪昌学射等典故都与纪国有关;南距纪国故城160公里、被称为天上王城的纪王崮,或是末代纪王的最终去处。今天让我们通过史料记载及专家解读,一起探寻古纪国那些鲜为人知的春秋往事。
故城遗址:出土纪侯钟 证实都城地
《寿光县志》记载:纪国故城遗址在县城南14公里纪台镇纪台村,为周代纪国故城。纪国,姜姓,侯爵,始封于西周初。公元前690年(周庄王七年)灭于齐。
故城遗址略呈长方形,东西两面各长1500~1600米,南北各宽1200米,由外郭与内城两部分组成。城墙为夯土筑成。城郭四周遍布古冢,近城有大冢8座,封土最高者达20米,当是纪国贵族的墓葬。故城先后出土文物有铜钟、簋等。从所具铭文看,钟为纪侯之器,簋为纪侯媵女姜萦之器。造型优美,制作技艺精巧。1977年,纪国故城遗址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故城遗址现存重要历史遗迹当属点将台(亦叫纪王台俗称纪台),也是《寿光县志》所说的云栖台,纪侯钟便出土自台下。《水经注》云:“巨洋水迳剧县,古城西北古纪国也,城之北有台,西有方池。”文中之台便是点将台。该台在纪国故城遗址北城墙的东南方,今纪台镇第一初级中学的院内,进校门西侧一巨大“土台”即是。台的东侧有大理石碑刻纪国暨故台简介,介绍了纪国历史和云栖台当年盛况。
“纪台下出土的纪侯钟应是西周后期之物,该钟形为椭圆形,弧形钟口,铸造精美,保存完好,铭文清晰。对研究纪国历史有重要意义,为证实今寿光纪台就是纪国都城提供了实物依据。”寿光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王德明介绍,《寿光县志》载:纪侯钟,铜质。清代乾隆时出于纪台下,栾高16.5厘米,甬长10厘米。鼓上、篆间、舞上均饰斜角雷纹,甬上部及斡饰重环纹、雷纹及带纹。背面鼓右饰一鸾形。古钟甬上有旋的只得此器。钟铭:纪侯俿作宝钟。篆书6字分列3行。此钟出土后先为益都举人李廊所藏,后为诸城刘喜海所得,再后为潍县陈介祺收藏,现收藏于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
益都侯城遗址:“会说话”的青铜器 明确地望之争
上世纪80年代,关于古纪国的地望众说纷纭。尤其是一位烟台博物馆的考古专家依据他们的“古纪国之器”认为,古代纪国地望在烟台,而不在寿光。直到益都侯城遗址一批青铜器的出土,才结束了纪国地望的争论。
王德明告诉记者:“1983年12月的一天,寿光古城一村的几位村民在田中打井时,偶尔发现了青铜器。后在寿光博物馆原馆长贾效孔的指导下进
行挖掘,出土铜器64件、陶器9件、玉器4件、蚌饰12件、卜骨2片。一个坑出土如此多的器物,这在寿光尚属首次,在潍坊地区乃至全省也极为罕见。这批文物的出土意义深远,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寿光的历史。”
王德明说,益都侯城遗址出土的铜器器类较多,既有礼器,包括鼎、甗、簋、爵、觚、尊等;又有武器和工具,包括矛、戈、镞、刀、锛等,还有铜铃。如此众多的器物,错落有致地埋藏于一个人为加工、较为规整的土坑内,表明这是一个奴隶主贵族墓葬的陪葬坑。这些青铜器造型古朴、庄重,饰纹多为饕餮纹、夔纹、云雷纹、圆涡纹和弦纹,具有商末铜器的基本特征。因此,专家认为这批铜器的相对年代应定在商末,距今有3000年历史。
在出土的64件青铜器中,有19件带有铭文,这些铭文大多指向了纪国。其中铭文以“纪并”为常见,春秋时期文献记载,齐侯迁纪国的郱(今山东临朐东南部)、鄑(今山东汶上以南)、郚(今山东安丘西南部)三邑,而“纪并”之纪为纪国,并即是郱,由此可见郱之为邑名也早在商代就已存在。
这批铜器岀土不久,贾效孔撰写了《山东寿光县新发现一批纪国铜器》一文,国家级权威刊物《文物》予以发表。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国家文化部、国家文物局举办“全国稀有珍贵文物展览”将其中的几件青铜器借调北京,在故宫博物院展出长达半年之久,从而引起了考古、历史界的广泛关注,专家们纷纷著文评说。有学者说,是山东境内出土的纪器中年代最早、数量最多、学术价值最高的一批,对研究纪国历史有重要价值。而那位对纪国地望在寿光有质疑的烟台市博物馆的考古专家,在看到贾效孔的文章后慨叹:“这批铜器出土,纪在寿光再无疑窦了。”
据《元和姓纂》载,周朝建立后,为了追念先圣先王之功德,封炎帝后裔于纪地原址,建立纪国。也就是说,纪国在商朝时就是东夷地区的一个方国,商末时归顺周朝又进行了重封。益都侯城遗址出土的商代纪器就是这段历史的遗存,也印证了著名学者王献唐对纪国“商代旧国,周代重封”的判断。
纪国春秋:纪侯谗言烹哀公结下梁子把国“送”
“春秋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阶段,周王室在全国分封了许多小国,山东境内就有如纪国、郑国、莒国、莱国、夷国等诸国。出于政治考量,周天子对纪国这个资深东方之国颇为器重。”《春秋纪国》作者燕汝泮告诉记者,他的小说便是以纪国建立初期近40年的历史为背景,围绕第一代纪王执政期间所作所为进行创作的,在尊重历史的情况下,塑造了纪王仁德治国,勤政爱民的贤明君主形象。
史料记载,周天子每逢大典,都会邀请纪侯参加。从出土青铜器铭文也可以看出,纪侯曾奉命参加周成王的葬礼和周康王的登基大典,在康王登基大典上,纪侯还受到了周王的赏赐。此外,纪国的多位国君都在周廷担任要职,可见地位不一般。不仅如此,兵强马壮的时候,纪国国君曾率军东征夷国(今青岛即墨)。据《左传》记载,鲁隐公元年,也就是公元前772年,纪人曾出兵伐夷。纪国能派兵兼程近300里远征夷国,足见其当时的军事实力。
纪国国运在周夷王烹齐哀公后走向衰微。关于夷王烹哀公于鼎的典故,《史记·周本纪》记载,“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自此纪齐两国结下世仇。齐哀公死后,其弟继承大统,史称胡公。胡公迁离营丘,定都薄姑,不久,哀公的另一个同母幼弟率营丘人攻杀胡公自立,是为献公,又把首都迁到了临淄,此后齐国长期动荡不安。直到庄公和僖公,在其父子两代的近百年努力下,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史称“庄僖小霸”。
齐国的逐渐强大让纪国感到危机,加上公元前707年,齐僖公曾准备灭掉纪国,后因事情泄露,未果。此事让纪国更加惧怕,于是选择与鲁国结好,想借齐、鲁两强国的矛盾而自保。还积极寻求周朝的庇护,经鲁桓公做媒将纪侯之女纪季姜嫁给了周桓王成为王后。史料载,公元前704年,周朝派祭公到纪国娶迎接纪季姜,前703年正月,纪季姜到京师洛邑,嫁给周桓王成为王后。只可惜当时的周天子权威已大打折扣,对纪国关照非常有限。
公元前699年,纪国在与鲁国、郑
国结盟下,击败了齐、宋、燕、卫四国联军,此战也终结了齐国“庄僖小霸”的局面,纪国得以短暂安定。到了齐国第十四任国君也就是僖公长子齐襄公即位后,襄公图谋称霸,矛头又直指纪国。公元前695年,齐襄公即位第三年就发兵攻打纪国,此次征伐在鲁桓公调停下以两国会盟得以结束。
然而,齐国扩张之路不会停止,次年,齐襄公杀死了鲁桓公和郑君子亹,失去了鲁郑两国保护,纪国形势不容乐观。公元前693年,齐襄公撕毁盟约,打着为九世祖齐哀公报仇的旗号,再次兴兵伐纪,齐国军队驱走纪国的郱、鄑、郚三邑居民,占有三邑土地。公元前691年,纪国分裂,纪侯之弟纪季以纪国的酅地投降齐国,甘做齐国的附庸。公元前690年,齐国军队攻破纪国都城。纪侯出逃,纪国灭亡。
末代纪侯:“大去其国”处或东迁今烟台一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纪国无法独善其身,但与它有关联的几个成语典故却流传千古,比如呆若木鸡、金壶丹书、纪昌学射等,其中金壶丹书更是借晏子之口道出了纪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拥有治国的良策不去付诸行动,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出自《庄子·达生篇》的呆若木鸡,现今一般用来形容人痴傻发愣的样子,是个贬义词。然而它最初的含义正好相反,是一个最高级的褒义词,意思是宠辱不惊、从容淡定。
纪国被灭后末代纪侯的下落一直是个谜。2012年春节前夕,在海拔500多米高被誉为天上王城的沂水纪王崮考古发掘出一座春秋时期国君级墓葬,这让纪王崮的民间传说更多了一份想象的空间。
相传公元前690年纪侯出逃后,率领遗民和军队准备投奔鲁国,途经这个位于齐、鲁、莒三国交界的纪王崮时,发现崮上有水有田且地形险要,很适合防守,便在此筑城修路、盖房造屋,在崮顶建成了一座规模宏大、功能完备的王都,纪王崮也因此得名。
关于纪王崮史料也有记载。清道光七年《沂水县志》记载:“纪王崮相传纪子大去其国居此,故名。”《沂水县志》(康熙)记载:“纪王崮,巅平阔,可容万人,相传纪侯去国居此。”纪侯的归宿多年来在沂水一带被演绎成许多传奇,但究竟魂归何方却无人知晓。
《潍坊古代文化通论》记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烟台的黄县、烟台市区、莱阳等地曾出土数批有铭文的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其中有关于“纪侯”“纪侯弟”等铭文。这对研究春秋时期文献所记“纪侯大去其国”后的去向,饶有启发意义,而且还对探讨纪国与胶东半岛的莱、㠱、过等古国的关系等,提供了十分有意义的资料。
“综合当时纪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周边环境分析,末代纪侯选择东迁的可能性较大。”王德明说,这点《潍坊古代文化通论》也有记述:作为弥河流域老资格古国,纪国与㠱国均为姜姓,应是山东夏商周姜姓集团的中坚力量。其与原处于潍水流域的莱国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受到齐国的侵逼,莱国在西周初年、纪国则于春秋中后期都被迫东迁到了半岛地区(今烟台一带)。
当然,关于纪侯去国之处选择东迁,也仅仅是一种有逻辑的推断,到底去往哪里还需日后考古与相关研究来证实。 本报记者 张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