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曾在“采菊东篱下”隐居之前,几次走上仕途担任官职,最终才选择辞去官职,归隐田园。那么,陶渊明为何会踏入官场,最后又为何毅然决然选择归隐呢?

陶渊明出生于晋朝末期,这一时期的晋朝在中国历史中是一个既不起眼又极具历史意义的朝代。说它不起眼,是因为晋朝几乎没有什么显赫的伟大成就,留下的多是历史上的失败和屡屡挫败的记载;但说它重要,恰恰因为它深刻地改变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众所周知,晋朝的建立者是三国末期的权臣司马懿。司马懿一生有两件事值得铭记,首先,他通过巧妙的策略将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力量限制在了蜀地;其次,他通过阴谋篡夺了曹魏的军政大权。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是这一权谋的巅峰之作。在这次政变之前,司马懿为了防止曹家采取行动,长期装病卧床,直至机会成熟才出其不意地发动政变。虽然他预谋已久,且行动迅猛,但曹家并非毫无反击之力,关键时刻,司马懿在洛水边立誓,曹爽竟然轻信了这一誓言,最终让司马懿获得了胜利。

那么,曹爽为何会轻信司马懿的誓言呢?有人认为是曹爽智力不足,也有人认为司马懿的誓言太过真实。然而,最关键的原因是,在司马懿之前,那一阶层的人通常都较为讲信用,尽管争斗不断,但仍有一些底线存在,曹爽未曾预见到司马懿会如此肆意践踏这一底线。司马懿篡权后,虽然他并未立即改变朝代,但也没有维持现状,直至他去世后,他的继任者司马昭更是做出了彻底颠覆的举动,直接在公开场合对曹魏的傀儡皇帝进行超度。这一事件史无前例,也彻底摧毁了儒家所坚持的道德体系,从此,儒家的政治理念开始崩塌,这对那个时代的影响深远。

展开全文

陶渊明的家族曾为晋朝的官员,他本人的背景也是出身于官宦世家。尽管儒家所构建的道德体系在上层圈子中已经腐化,但在中下层仍然有人抱有信心,陶渊明便是其中之一。据史料记载,陶渊明年轻时就深入学习儒家经典,并且有志向远大,决心不随波逐流。因此,尽管陶家家道中落,他依旧秉承儒家弟子的理想,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最终辅佐国家,匡扶社稷。

然而,陶渊明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之间有着极大的差距。晋朝的腐化程度已经深入骨髓,而陶渊明是一个想做些实事、拥有远大抱负的人。正因如此,他无法忍受官场中充斥的虚伪与腐败。在短暂的官场生涯后,陶渊明因失望而辞去职务。此后,他将希望寄托于当时的权臣桓玄。桓玄无论是在能力上,还是背景上,都足以让陶渊明产生期待。陶渊明认为,若能消除司马道子,或许可以为国家带来变革,但现实却让他失望透顶。桓玄不仅缺乏志向,且心怀不臣之志,陶渊明最终果断地离开了桓玄的阵营。

陶渊明并未因此彻底放弃,他继续寻找能够为国家带来变化的人物,最终将希望寄托于刘裕。刘裕,作为刘邦之后的后代,曾经历过家道中落,但他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逐步攀升至权力中心,成为了桓玄的心腹大敌。陶渊明认为,出身低微的刘裕比其他权臣更能体察民间疾苦,他的崛起可能带来国家的变革。然而,陶渊明依然未能如愿,刘裕虽能扫除桓玄,却并非为国家长远利益着想,而是为了自己的帝王梦想。

当陶渊明意识到刘裕与其他权臣一样,心底只有私利时,他彻底失去了信心。他反感这种空洞的政治理想,愤恨这些所谓的“伟大事业”不过是权力斗争的幌子。最终,陶渊明彻底放弃了仕途,选择了归隐。

或许有人会说,陶渊明后来依旧有过短暂的仕途生涯,但那也不过是他无奈之下的选择。他一次次投身官场,心中依然怀抱着改变国家的理想。可每一次的失败都让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现实中的体制早已没有他想象中的那份纯洁与希望,所有的努力都无法改变这个腐化的局面。对于陶渊明而言,他能克服前进中的困难,但如果方向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他所有的希望终究只是镜花水月。在这时,他的理想与抱负彻底破灭,身心也因此消耗殆尽,归隐成为了他唯一的选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